联系我们
更多+殷哲平(销售总监):15657262008
王 芳(销售经理):0851-82581128
张 勇(销售助理):13885068223
电话:0851--82581128
邮箱:469290196@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太平村、林歹村境内
东明县村落|刘楼镇千户庄行政村
发布日期: 2025-03-22 来源:岩棉板
千户庄行政村辖千户庄、二分庄、樊庄、找营四个天然村,村落方位近似一正方形的四个“极点”。现有居民396户,1738人;犁地2924亩。
千户庄坐落东明县城西南24公里处,北距刘楼镇4公里。一条水泥路穿街而过,向东一华里与106国道交垂。现有乡民108户,476人;犁地1100亩。该村1931年属长垣县;1942年属东垣县;1947年属东明县一区,1956年属刘楼中心乡;1958年属刘楼公社(乡、镇)至今。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王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族中有人受封为千户侯,故命村名为千户庄。该村现有乡民分属5姓。其间,王氏40户,160人,王兰田一支从焦园乡大王寨迁来;党氏36户,140人,于明万历五年(1577)从曹县砖庙镇党集村迁入;李氏27户,140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从长兴集乡李庄迁入;闫氏4户,25人;房氏1户11人,于1949年从长垣县迁入。相传,罗、逯、翟三姓曾有人在此寓居。
千户庄人传承王氏先祖侠义之风,前史上有人参与农人起义。据传,清同治元年(1862),千户庄有6人参与太平军,随本县李标等天国将领与清兵作战。战胜撤退至南京,又遭清兵围困,五人战死,一人随石达开部转战四川大渡河畔,不幸全军覆没。
清光绪元年(1875),朝败,时局紊乱,土匪横行。为防备冲击恶势力侵扰,该村构筑围寨子墙,四面设防。东、西、南三面就地起土,内墙外沟;北面紧靠大沙丘,栽上桑圪针树,构成东西一华里、高过土寨的天然防护屏障,名日“活墙”。东西两个寨门上建炮楼,设铁制土炮,维护乡民安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千户庄人行侠仗义的传统,进步为民族精神和革新节操。乡民党清海1944年参与我国,是千户庄榜首位员。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建立了农救会、民兵基干班、姊妹团等安排,活跃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10月5日,三区装备与县民兵联防队在春亭邻近交兵,党清海带领担架队,冒着刀光剑影救助伤员。1946年8月,该村党清海、党清彦、王俊岭、李万和、李从西等十几名民兵参与了县大队安排的扒陇海铁路和考城城墙等活动,为淮海战役成功尽了一份力气。同年9月,他们又安排担架队、梯子队,在大杨湖战役中合作作战。
1946年秋,主力搬运,当地反动势力常常入村抢粮派款。民兵李文亮为该村军粮储管员,因抗粮不交被抓,路上被强盗用手榴弹砸死。为维护军粮献出年青的生命。该村老会首李从西把为准备的钱藏在帽子里,被三区一伙强盗发现,抢钱后又将其暴打一顿。
千户庄没有传下千户侯的名讳,也没有传下他的遗产,世代相传的却是贫穷落后。千户庄村是个农业村,解放前到处是沙丘、沟壑、荒草、盐碱,30%的土地无法播种,可犁地粮食亩产也不过百斤。由于穷得出了名,外村谁家女孩不听话,爸爸妈妈便吓唬她:“不打你,不骂你,嫁到千户庄饿死你。”解放后,乡民出产活跃性高涨,经济逐步好转。20世纪60时代,大力开展农田建造,通过几年斗争,改进土地百亩。1973年和1984年两次引黄灌淤后,小麦亩产到达八百斤,实在的完成了农业大翻身。现在,该村已开端完成机械化耕耘,小麦亩产千斤以上。
千户庄曩昔没有像样的工商业。新我国树立初期,村里一起呈现两家油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千户庄村才连续呈现一些较具规划的工商户。2001年,乡民党民生在郑州市开了一家洁具店。2005年,由党万古牵头运用油田废气办一座膨化珍珠岩厂,占地5亩,厂房10间,用工20多人。还有党光伟等4位乡民搞客运服务,具有一辆轿车和三辆面包车。
千户庄村地下石油资源丰富。自1982年勘探三公司在村西开钻榜首口“马24”探井后,至现在已有11口井投入出产。该村和油田本着互惠互利、完成双赢的准则,相扶相帮。千户庄在出产场所、路途等方面活跃为油田开发提供方便,油田的开展也为千户庄的服务、加工等职业带来了商机。
千户庄村经济开展缓慢,文明、教育、卫生事业也很滞后。建村后五百多年间,没建过一处校园,没出过一个文明人。直到1945年才榜首次办起了一所私塾,也只办了2年。又隔了12年,才有了榜首所小学,建了两间教室。由于该村教育起步较晚,且办学条件较差,直接影响了乡民的文明素质。1970年,解放现已20多年,村里才有了榜首个高中毕业生。到1994年,又是20多年,村里才有了榜首个大学毕业生。之后,该村教育开展加速,现在全村已有大学毕业生5名。
千户庄村解放前曾出过一位“野先”党三磙。他无产无业,一世独身。说他是“野先”,由于谁也不知他师从何人,行医也无药无店。但便是这位“野先”,靠几根银针、几个火罐,给人针灸、拔罐,却很受乡民欢迎,不管老少,都称他“三教师”。三教师过世六十余年,该村才有了第二位医师,建了榜首所诊所。
千户庄村前史上曾三次建立文明集体。解放前夕,建立过一个武术队学练梅花拳。1963年有一个农户剧团,团员30多人,剧团没有像样的戏装和乐器,豫剧、两夹弦,会什么教什么,能完好演一曲折子戏,便是剧团的顶配水平。一场表演每人大体有一、二斤粮食的酬劳,故该团里自嘲是“要饭剧团”。剧团活动三年闭幕.1979年该村出了一个豫剧团,有10多人,首要服务于乡村的喜忧大典。1983年因多名艺人离团外出打工,主动闭幕。
二分庄座落在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西面紧抵黄河大堤。全村犁地555亩;居民104户,402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王氏十一世祖王椎从长垣县城迁此建村。因其祖父王錞在12弟兄中排行第二,后人为“二门”子弟,故取名“二份庄”,后演变为二分庄。建村时,此处已有从大崔庄迁来的李氏寓居的小崔庄。王椎曾做过替补知县,把小崔庄的土地悉数买下,李氏成了王氏的田户,天然停止了“小崔庄”称谓。后李氏迁往外地。
该村现有4个姓氏。王氏54户,208人,王聚宝一支系于1905年从焦园乡大王寨迁入。刘氏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从长兴集乡董庄迁入,30户,120人。范氏于1901年从刘楼村迁入,14户,50人。张氏于1907年从长兴集乡张老庄迁入,6户,24人。
二分庄村也是个农业村。清咸丰七年(1857)、民国六年(1917),黄河大堤两次在二分庄村南决口,洪水滔天,吞噬生灵,卷走房子,炸毁农田。洪水往后,村舍改头换面,不少院子踪迹全无。直到解放前夕,黄水“遗址”尚存,堆沙如山,沟壑纵横,沿堤百米多宽,常年积水不涸,泥淖连片,可耕土地缺乏70%,小麦亩产缺乏百斤,高粱亩产也不过百斤稍多,乡民多靠糠菜果腹。
解放后,国家安靖,大众乐业。二分庄人肩挑车推,削高补低,移沙造田,逐步改进出产条件,粮食产量逐步的进步,乡民虽以高粱杂面为食,但已能吃饱。20世纪60时代,是群众性农田水利建造的光辉时代。1963年,二分庄男女劳力参与孟庄出产大队的“大兵团作战”,大搞埋碱改土,深翻一米。乡民“早上四点半,一天四晌干,地里三顿饭”。整个工地,红旗飘飘,人声鼎沸;每到夜晚,挑灯夜战,灯光点点,应战、应战、歌声、标语,震憾夜空。“活动红旗”一天一活动,尽管夺得“活动红旗”没有一分钱的奖赏,但人人信仰劳作荣耀,不甘落后。不知通过多少日日夜夜,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二分庄的犁地得到改进。1973年,二分庄与邻近各村通力合作,实施淤灌。第二年就尝到了甜头,小麦亩产四五百斤,乡民吃粮粗细参半。1984年,该村第2次淤灌,盐碱地悉数改进为淤埴土壤,适合栽培小麦、大豆、棉花等多种作物,小麦亩产达七八百斤。乡民有史以来吃上全白面,杂粮成为“稀罕物”。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中央采纳种种办法减轻农人负担,近年又前史性地取消了农业税,种田还给补助,农人种田活跃性更高,农田耕耘根本完成机械化,小麦亩产近千斤,收入敏捷添加,日子水平进步更快。现在,二分庄乡民这样描绘其日子改变:“解放以前糠菜饭,50时代高粱面,60时代红薯片,70时代(细粗粮)半对半,80时代一块(白)面,90时代提改进,新世纪里有酒宴。”虽是几句顺口溜,却道出了前史的实在,道出了乡民的高兴,言外之意也蕴含了乡民对党和国家的感谢。
二分庄村的运送业具有较长的开展前史。20世纪30时代,该村就有一支“红车”运送队。车子一切部件均为枣木等硬料所做,加之主人为使车子经得起持久地运用,往往涂上一层桐油,呈褐红色,铮亮铮亮,故称“红车”。红车两腿两把,车轮硕大,搭襻可推。车队由王广修、王广田、刘不景、刘发田等乡民组成,每辆可装几百斤。从河北桑村一带推花生米、大枣等该地土特产,到本地出售。几天可来回一趟,赚一点辛苦钱。到70时代,范永昌、王聚山带头组成了一支地排车运送队,具有地排车十多辆,不仅为构筑堤堰运送过石料,还长时刻接受由刘楼、三春集两公社粮所向兰考转运站的运粮使命。80时代是二分庄村运送业开展的“鼎盛”时期,乡民王积垒带头建立了一支机动车运送队,承包了邻近几个砖瓦厂的运送事务,一年四季有活干。后因自己车辆缺乏,还吸收外村车辆参与,最多时到达30多辆,一动身,声势赫赫,煞是壮丽。
二分庄村教育、卫生事业比较后进。从民国四年(1915)始,虽三次办学,但一共只要八年的时刻。民国四年,该村借三间空草房办起一所私塾,延聘孟庄村孟二堂执教,先后收学童20多人,私塾只是办了两年就遭受黄河大堤决口而停办。1948年东明解放,该村再次运用民房办起一处私立小学,也只办了一年。直到1970年,该村里才建了有史以来的榜首所村办小学。教室仍是借用民房,办了五年,终因生源缺乏停办。
二分庄村自建村以来,长达一百三十年没有医师。不管大病小病,均需外出求医。直到清光绪年间,该村才出了王元恩、刘二河两名中医。两人医德医风都好,惋惜无人传承,至今村人念起,还大有感念。2005年,该村才有一处诊所,并且,全村已遍及参与新式合作医疗,小病医治不出村、大病医治能报销。
樊庄坐落刘楼镇驻地西南5公里处,西靠黄河大堤。现有乡民100户,450人;犁地610亩。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樊氏从长垣县樊相镇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樊庄;现有85户,404人。还有张、郭两姓。张氏,沂蒙人,于20世纪30时代在樊庄修防段作业,落户此村,现有12户,32人。郭氏,滑县人,于解放前在邻近包村理发,落户此村,现有3户,14人。
该村有被称做“老衙门”、“新衙门”的两处大院子,已有近百年的前史。其实,这两座“衙门”并非旧时各级官府驻地。1917年,樊庄黄河大堤二次决口,此地成为险工堤段。现在还可看出,樊庄村西大堤显着有一大弯儿,便是复堤少土而西移所形成的。“老衙门”是政府在樊庄村西北建起的一座防汛物资储备库,也是大堤修防人员作业、日子的场所。“老衙门”西靠大堤,三面傍水。北面是大片洼坑;东有“潭窝坑”,莫测高深;南有“扁食坑”,因形如饺子而得名。“老衙门”占地四十亩,深宅大院,前后两排,西北角还有一座“地楼”,即砖、石砌成的地下室。因其修建威严,不逊县治,邻近大众便称其为“衙门”。之后,因樊庄西南又建一座黄河防汛物资储备库,相对“老衙门”而称“新衙门”;因两个“衙门”一南一北,按其方位,又称之为“后衙门、前衙门”;因“老衙门”寓居的多是持枪的堤防保卫队,故又有“文衙门”、“武衙门”之称。不管其称号怎么,这两处院子都见证了近百年该地段防洪的前史,有必定的奇迹价值。
抗日战争时期,“老衙门”仍是樊庄农会及民兵议事的隐秘场所。其时樊庄抗日活动十分活泼,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宣扬我党抗日建议,还曾安排十余人参与的支前运粮队,援助抗日前哨。该乡民兵段春连,活跃英勇,不幸被伪三区抓走,坚强不屈,被活埋在三春集邻近。
樊庄村虽是个农业村,但樊庄邻近大堤两边常年积水,泥淖就占全村犁地的20%以上,其他犁地非沙即碱,粮食亩产缺乏百斤,大都乡民衣食无着。解放后,虽屡次大搞农田建造,但终因黄河筑堤取土,形成犁地土壤很多丢失,收效甚微。到20世纪70时代,樊庄人呼应政府召唤,在涝洼地里改种水稻。他们挖沟蓄水,构筑台田、条田,用一年多时刻,改造水田三百余亩,悉数栽上水稻,通过精心办理,均匀亩产860斤,樊庄村解放以来榜首次甩掉了“购粮证”。县、社屡次在该村举行现场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来东明县观察,在樊庄村西防汛段上接见该村樊国顺、樊培昌等人。1973年和1984年,樊庄村与邻近各村一致施工,两次灌淤,涝洼变平地,小麦亩产猛增到六七百斤,近几年,全村农业机械化加速,出产水平相应进步,小麦亩产打破千斤大关。
樊庄的渔业前史悠长。祸福相依,黄河屡次众多,形成土地沙化,一起堤根多水多鱼,因之该村向来都有人以捕鱼为业。捕鱼办法形形色色,舀头、推网、罩网、撒网、抬网、拉网、粘网、流网(拦网),不胜枚举。至1995年,全村捕鱼户已开展到20多家,巨大都运用了“电网”。大堤两边树立了鲤鱼商场,买卖兴旺。近年,乡民樊保堂还建起了占地20多亩的渔场,大面积养殖黄河鲤鱼、草鱼,年收入万元以上。
樊庄建村至清朝末年,共二百余年,都是文盲村。不管大事小事,但凡用得着文明的,看个信件,写个婚帖,都得跑到外村求人;请人写幅春联,假如不标上记号,常有贴倒、贴反的事儿。直到清朝晚期,该村才出了一名秀才樊同华,成了全村人的荣耀。至今,樊秀才已故近百年,其后人还珍藏着“秀才匾”和秀才帽子上的“铜圪塔”。当年的樊秀才于1935年办起一所私塾,但只办了二年,因社会骚动而闭幕。1977年,由村里出资建了八间教室、一间作业室。该村才有了自己的校园。
找营村坐落东明县城西南25公里、刘楼镇驻地南4.5公里处。现有乡民84户,410人;犁地659亩。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薛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来此寻觅早年迁来的家族长而在此落户,故取村名为“找营”。现在全村共六姓。薛氏,现有3户,14人;李氏,1927年从长兴集乡李老家村迁入,现有42户,215人;常氏两支,分别从三春集镇贾寨和侯韩寨北一消失的村庄迁入,现有32户,150人;王氏,1836年从长兴集乡王小台村迁入,现有3户,14人;郝氏,1947年从本镇程庄村迁入,现有2户,9人;张氏,1889年从黄河滩区迁入,现有2户,8人。
找营是邻近十里八乡出名的“调和”村。六百年前,薛氏先祖携妻将子,餐风饮露,千里迢迢,寻觅老一辈的业绩传为美谈。那种至亲至爱至孝的执着,影响、教育着后代子孙。全村人,不管寓居远近,姓氏有别,世世相扶相帮,亲如一家。一家喜,百家喜;一家忧,百家忧。特别逢年过节,调和气氛更浓。大年初一,不管亲疏,都要到年迈人家中磕头拜年。再彼此送上一碗饺子相互尝尝,好像更标志着“一家人吃一家饭”的深意。平常,如有谁家嫁女,简直家家“添箱”;如有谁家迎娶新人,就成了全村人的喜庆大事,家家都要送去40个饺子,表示祝贺。人们虽然禁绝“四十”的详细涵义,但大都知道饺子是用面皮叠合而成,希望一对新人天伦之乐,或在一个饺子里包根头发,希望海枯石烂。老一辈们送的饺子里会有一个盐馅或辣椒馅,提示公婆对媳妇“严”(盐)加管束,用“辣椒”刹刹她的脾气。也有不少小叔子们嬉戏之作,在饺子里包上辛辣之物,辣得新媳妇满眼泪花,引得捧腹大笑,更添喜庆气氛。如有谁家建房盖屋,全村人不请自到,垒墙、和泥、责任帮工。近年来,党中央发起构建调和社会,该村成了远近出名的典型。
找营村向来不乏修建方面的能工巧匠。一百多年前,该村就有个修建队,不但在本村建房,一起也到邻近村庄承包工程。1857年樊庄大堤决口,找营村房倒屋塌,乡民通力合作,自己着手,建起了一座又一座新房。20世80时代,该村常秋林带领的修建队有20多人,不仅能建平房,并且能建小楼。1992年该修建队打入河南省鹤壁市,开端是给一些大的修建公司“打工”,接一些小的单项事务,因他们作风严谨,做工精密,为社会所服气,生路渐渐的变多,部队愈来愈大。至2000年,该修建队更名为修建公司。又分出两个公司,分别由常保行、党俊生担任。常保行的公司开展最快,现在已达150多人。该村外出打工的人员,多在这三个公司从事修建。
找营村前史上遭受黄河决口,到处是沙岗、沟壑、盐碱。解放后,他们移沙填沟,深翻压碱,引黄灌淤,沙荒变良田,小麦亩产由本来的200斤逐步添加到600斤,800斤,甚至上千斤。
找营村建村以来,五百余年没有校园。直到1937年才有一所私塾,20多名学童,只办了三年。1969年才建了一所村办小学,又于1998年并入孟庄校园。该村也是五百余年弹尽粮绝,直到1985年才有一所诊所。该村20世纪80时代出了一位民间艺人常玉行,说唱坠子,除到外村“坐场”赚钱外,每当农闲或晚上就在本村责任表演,给同乡带来不少趣味。
该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支支前运粮队,屡次推着木轮车为八路军、运送粮食。该村还安排过支前担架队,参与了大杨湖战役的战场救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