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更多+殷哲平(销售总监):15657262008
王 芳(销售经理):0851-82581128
张 勇(销售助理):13885068223
电话:0851--82581128
邮箱:469290196@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太平村、林歹村境内
以济之力 在绿色转型中济宁赢得更高效发展
发布日期: 2025-03-15 来源:岩棉板
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扩绿、降碳、减污,产业转型发展愈发厚植高质量的发展底色。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济宁扎实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含绿量”不断的提高,大步走在绿色崛起之路上。
近日,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绿能济宁市750MW风电项目暨金乡县445MW风电项目现场推进会举行,项目总设计安装60台风电机组,配套建设一座220千伏升压站和一座310MWh独立储能电站。该项目对于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济宁与宁德时代的第一次“牵手”。自2022年7月以来,宁德时代已陆续在济宁的兖州、微山、鱼台及金乡等地扎根,业务版图涵盖了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重卡换电、船舶电动化、风电和电极材料等多个领域。
“相比一般储能电站,我们站具有更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更安全、更智慧的优势特点。”在时代绿能兴隆润新储能电站,站长周保建介绍,项目采用宁德时代的高性能、高安全的314Ah电芯,单个20尺电池舱的容量可达5.015MWh,可大幅节约占地面积、减少现场施工工作量,显著提升系统可用电量和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而在微山县夏镇街道的微山湖滨田园现代农业园,光伏发电发展迅速。当地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在采煤沉陷区建设集光伏发电、渔业养殖、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光伏电站,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能源领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战场,济宁对该领域的调整优化,不仅让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底色更“绿”,还让能源供应韧性更强,对保障能源安全、助推实现“双碳”目标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废水全部循环利用,一点不浪费,一滴不外排。”近日,距京杭大运河直线公里的山东金宇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间,企业首席专家、天津大学教授苏延磊正在水循环系统旁认真记录净化水的各项指标。“废水零排放全靠企业自产自用的这张膜。”他拿起刚下线的一件产品介绍,企业引进天津大学低能耗水处理膜研发团队的技术,将石墨烯材料应用到水处理膜中,提高渗透通量的同时,降低产水能耗。
向“绿”向“新”,已然成为济宁公司发展的共识,更成为一种行动。各类企业积极拥抱变化,不断探索新能源发展的新路径,为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天意机械创建了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首个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天意云,通过对海量历史经验数据、实时运行数据的集成与建模分析,实现了设备状态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能效管理、数字化云工厂等服务,有效提升机器效率、降低能耗、降低故障率,为产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天意机械坚定不移强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将以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带动投资、推动技改、提升效益。”天意机械常务副总孙为民介绍,企业组织的固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所生产的设备均以固废物利用为研发条件。其中,石膏墙板生产线对工业副产石膏的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轻质墙板挤压机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率能达到60%以上。
今年以来,济宁着力打造了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工业园区,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今年新培育市级绿色工厂4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绿色工业园区7家。截至目前,济宁累计培育市级绿色工厂10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1家、绿色工业园区7家。
作为环保“2+26”通道城市、南水北调重要节点城市,“十四五”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城市,济宁节能环保产业基础雄厚,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以董事长马广伟为核心,我们构建了专业、高学历的研发队伍,多人具有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海外留学背景,团队80%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山东洲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学群介绍,公司还与武汉工程大学共同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以强大的科研实力与人才支撑,助推企业在高炉煤气净化、焦炉煤气净化、低温脱硫脱硝等方面技术领先。该公司将节能环保设备定制化。即每次接到订单时,公司会排除核心技术骨干考察项目的生产线、排放量等相关指标,并实地通过小实验、中实验等严谨操作,使节能环保设备与生产线之间达到最佳匹配效果。
据了解,济宁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企业200余家,初步形成以水、气、固废处理等先进环保产业为主,高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据预测,2025年济宁本地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将超过200亿元。
此外,济宁市通过全面落实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济宁建设稳步推进。
ICP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08105036号公安机关备案号:鲁公网安备025号
山东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AVSP):11532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