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更多+殷哲平(销售总监):15657262008
王 芳(销售经理):0851-82581128
张 勇(销售助理):13885068223
电话:0851--82581128
邮箱:469290196@qq.com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太平村、林歹村境内
感动!亲历、参与、见证、传播……我们在共享时代的荣光
发布日期: 2024-12-23 来源:岩棉板
在厦门,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都是“修路的”: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地铁,他们家都参与修建过。这个“修路世家”见证了厦门的路75年的变化,也见证了厦门城市的发展变迁。
“90后”严小辉出生于厦门的一个“交通世家”:他外公是铁道工人,上个世纪50年代,参加福建第一条出省大通道——鹰厦铁路的建设,见证厦门开出了第一趟跨省通往江西鹰潭的火车,福建交通闭塞的局面由此改变。
1990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严小辉的父亲也加入了厦门的交通建设大军。接下来的20年,严爸爸参与建设厦门市白鹭洲路、高崎机场T4航站楼、翔安机场跑道前期工程等多个项目,见证了厦门公路从闭塞难行的小土路,变成如今一条条柏油大道;从当初的断头路到如今四通八达的“五桥两隧”现代交通格局,厦门公路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修路世家”长大的严小辉,自然而然也种下了投身交通建设的“种子”。报考大学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2015年大学毕业后,严小辉进入厦门轨道集团工作,随后参与了厦门地铁2号线工程建设。如今,严小辉又负责地铁6号线同安一中站的建设,这个站点就在同安影视城旁边。让严小辉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从岛内去同安影视城,要花3个多小时车程,而如今45分钟到1个小时就能到达。
四通八达的道路让厦门变“小”了。从看着父辈修公路、铁路,到自己修地铁,严小辉感受到了一种光荣的使命。他认为无论是父辈修公路、铁路,或是自己修地铁,都不是只为了改善交通,更是为了连接人与人,心与心。严小辉诚挚地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交通建设者的努力,能让厦门的交通网络更完善,让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厦门鼓浪屿,有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他们热爱音乐,还组建了一支乐队,他们的演出从家里到音乐厅,从快闪到影视剧,为市民游客展示鼓浪屿音乐和文化之美,也传递着厦门人家的别样风采。
老夫妻雷永平和叶恩慈,他们因为组建了一支倍受欢迎的雷厝乐队而成为厦门“网红”。说起组建雷厝乐队的由来,夫妻俩不约而同提到了他们共同的音乐爱好。两人从小都生长在素有“音乐之岛”美称的鼓浪屿岛上,儿时就种下了音乐梦想。但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要想拥有一件属于自身个人的乐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雷永平和叶恩慈都在鼓浪屿长大,但直到1963年在福州读书一起演奏音乐时才互相认识。1966年,俩人毕业后又一起分配到龙岩的一家运输单位,还经常参加单位宣传队的演出,有缘人终成眷属。可惜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变动、生活奔波,夫妻俩放下了音乐爱好。一直到2000年后,双双退休的他们又重拾了音乐梦想。
雷永平、叶恩慈和同样喜爱音乐的老友们经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如今,这支由退休老人组成的雷厝乐队,成为鼓浪屿的一张“新名片”,慢慢的变多地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从雷厝大院到鼓浪屿音乐厅,从家庭音乐会到各大舞台,不仅吸引游客一起加入,也让本地的音乐爱好者慕名而来,大家以琴会友,歌为心曲,一同唱出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
厦门纽优新型工艺有限公司创始人吴国明,凭着一股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在厦门白手起家,十年间就把自己的小作坊发展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因为爱拼,所以会赢!这样的逻辑,不仅在吴国明的创业之路上得到印证,也在厦门经济特区发展进程中不断被佐证。
在翔安火炬园区厦门纽优新型工艺有限公司的厂房内,3条全自动化生厂线正有条不紊地生产着聚氨酯墙板。20年前,这家企业还只是一个小作坊,当时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个空压机、一个排风扇和两把喷枪。企业创始人吴国明和记者说,1999年,28岁的他筹集了近3000元,在湖里枋湖工业区里租下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厂房开始创业,做起了喷漆厂的生意。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之初,许多被特区政策吸引来的外资企业、台资企业在厦聚集,为吴国明的喷漆厂带来了不少合作机会。他的小作坊逐渐扩大,员工从最开始三、五人增加到二十多人。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影响到了吴国明的喷漆厂,订单大量流失,资金链断裂,走投无路的吴国明差点关门停产。吴国明打起精神,他打开电话簿,一个一个电话打给客户,问需求、谈合作,终于找来了新客户新订单,工厂起死回生,重新走上正轨。
2008年,吴国明敏锐地看到厦门重点培育的新工艺、新材料这一赛道,决定在现有设备、技术、人员的基础上,成立厦门纽优新型工艺有限公司,当年就投入近千万元研发出具有隔热、隔音、保温、防水等性能的聚氨酯墙板。
2009年,吴国明创业的第十个年头,企业获得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如今,吴国明的企业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扎实:企业在研发方面累计投入上亿元,拥有近70项专利,在翔安火炬园区的生产基地规模达8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超7千万元。眼下,在厦门“出海”政策的助力下,吴国明正尝试扩大企业的国际“朋友圈”,努力开拓中东、澳洲等海外市场。
在厦门集美后溪城内村,有一群来自台湾的新村民:他们带领两岸青年一起开展文旅融合、空间改造等活动,在乡村土地上挥洒热血青春,为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写下自己的注脚。
吴炳璋说,自己从小在台南长大,一直对海峡对岸感到好奇。通过爷爷珍藏的族谱,他得知他的祖辈在明朝时从泉州晋江移居台湾,到他为止已经传承了十代。上世纪90年代,因为父母频繁往来于台南和广州做生意,吴炳璋对大陆又多了一些亲近感,于是他大学毕业后选择来厦门发展。2020年,吴炳璋来到集美聚融壹家台青创基地,加入了后溪城内村乡村振兴项目,与伙伴们组建“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开启乡村乡创探索之路。
走进城内村,吴炳璋发现这个村原名叫“霞城”,伫立在临海门旁的霞城城隍庙与台湾颇有渊源。他和小伙伴们在村里住了大半年,走遍古城的边边角角,最终设计出一条以霞城城隍庙为核心,延伸至四周的研学旅游动线。如今,城内村的名气慢慢的变大,也吸引更加多的台青来到这里就业创业。截至目前,通过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引入的台青创业项目已有24个。
吴炳璋说,他喜欢厦门的风土人情,更看好大陆潜在的发展机遇。他希望扎根大陆,并尽自己所能,吸引更加多台湾青年来大陆这个广阔舞台追梦、逐梦。
有人说,厦门亲像一首歌,她吸收了“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小清新与大商业、小文艺与大科技、小情调与大格局,在厦门完善和交融,形成多元多维、立体丰富的国际城市形象。一起跟随记者走进鼓浪屿英语角,用外语介绍的方式向全世界介绍厦门。
家住鼓浪屿泉州路95号的周恩仕,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岛民。他曾到新西兰留学、工作,然后又回到鼓浪屿开家庭旅馆和小酒吧。作为鼓浪屿人,周恩仕最想做的事,是把鼓浪屿的文化和故事传承下来,散播出去。
鼓浪屿申遗时,周恩仕和太太都加入申遗志愿者队伍,辅助专家组补充、校正各种外文资料。他说,想把鼓浪屿几近失传的或者被遗忘的东西重新调动起来,把更多鼓浪屿的传统、小时候的故事以及鼓浪屿的发展变化,展现给更多人,让世界更了解鼓浪屿。
202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恩仕认识了回到鼓浪屿定居的爱国华侨黄奕住的孙女黄慧灵,之后他们联合发起并创办鼓浪屿英语角,邀请感兴趣的市民、游客用英文一起参与,并通过直播的形式来展现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国际友好风貌、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
如今,除了鼓浪屿英语角,周恩仕和黄慧灵还主动参与许多公益项目。他们盼望鼓浪屿在音乐、艺术、体育等等方面的文化和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也希望有更多人成为鼓浪屿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从硝烟弥漫的海防前线,蜕变成为厦门经济发展高地,75年来厦门何厝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这里诞生的一首歌、一个故事还在久久流传,并藏着一个老人坚定并践行一生的信念——爱祖国,爱人民,为着理想前进。
1958年8月,金门炮战打响,位于厦门前线的何厝村炮火连天,居民们都陆续转移到后方,但16岁的何明全和另外12名少先队员却主动支援前线。在炮火纷飞的那一段时间,13名少年抢接电话线,站岗放哨、搬运擦洗炮弹,白天留在前线支援,晚上在防空洞里坚持学习,后来以他们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电影《英雄小八路》在全国传播开来,1978年,电影主题曲《我们是接班人》被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昔日处于炮战前线的何厝,如今村民们都过上了宁静、幸福的生活。在何明全的新家,从客厅到两间卧室,整齐陈列着他几十年来收藏的关于金门炮战乃至何厝村的相关历史资料。从穿梭在炮火中拥军支前,到投身公安、海防战线守护家园的和谐安宁,再到如今收集整理历史资料,记录家乡从古到今的演变,在何明全看来都是为着保卫家乡,为人民服务这一目标。
何明全的儿子何琪芳也和父亲一起打理这间存放资料的纪念室。何琪芳说,他从小受到父辈们的启发,近几年他也和其他乡亲一起,挨家挨户收集何厝的老物件,希望把对这个时代、对社会有帮助的东西传承下来,告诉下一代,前辈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艰难地走过来的,要发扬老一辈传下来的一些精神。